2016年10月22日 星期六

飄移板介紹Freeline Skates


Freeline Skates發明的源由


           Ryan Farrelly 用了他的Skateboard下面安裝了 直線四個輪子發明了Freeline Skates是為了衝山。很快就明白了其實不需要用到Skateboard的整個 板面,每一角有兩個輪子就行了。去試驗的時候, 很快滿街都是人驚訝地看著他衝山。一種新的運 動就誕生了。用著他們的skateboarding,snowboard和 surfing 的技巧 Ryan 和他的朋友開始想新的專用Freeline Skates的動作,技巧出來。一陣子後,技巧動作都 有進步,首先就是衝山,後來連U池的動作都有速 度飛快並且都沒死板的動作! Freeline Skates 把衝山滑行,平地滑行,U池滑行 都提升到下一境界。 "我們不是要大家停止玩Skateboard, 我們就提供新的一種挑戰。這就是下一種滑行方法, the next ride。" —— Ryan Farrelly, 創始人 文章來源

         飄移板,也有人叫它分體滑板,大陸叫漂移板,英文是Freeline skates,Ryan於2004年發明完成,會開始接觸它主要是看到OG的介紹


Freeline OG
OG是我們第一代的款式。無論滑手的要求多高,OG都能如你所想。他的材料是用356-T6航空鋼精鑄而成,板的骨架內有鋼筋軸,能夠承受3000磅的重量。OG是最堅固的Freeline Skates! 


         哇塞,3000磅等於1363.64公斤耶!之前玩成人蛇板的時候,上面貼紙寫著最大承重90公斤,我在想只有90公斤,若是急過彎時,70公斤的人不就一下就超過90公斤的力道了嗎? 實在很怕它斷掉,然後躺在醫院住院 *__*。(提醒一下大人們,蛇板下通常有張貼紙註明它的耐重多少,若是你超過了,就請不要去踩上去玩蛇板,有些蛇板真的會斷的唷)

        所以就買一個試玩看看,起初也沒有抱著會學會的想法去練,畢竟自己不是個年青小夥子,而是個中年大叔了。不過,看了一個新聞介紹有位80多歲的老爺爺,靈活地滑飄移板在公園掃地後,我的信心就莫名的大增了。

        目前市面上有滿多品牌的飄移板,我之前做的功課,我選擇原發明者Ryan的品牌,就是Freeline,雖然是大陸制(註),但感覺品質較讓我心安,第一次站上去飄移板的人都知道,飄移板很恐怖,一直讓人不停地劈腿,實在很擔心溜一溜假如斷掉,會摔的多慘 ^_^ 所以以下的介紹,是指Freeline這家品牌的飄移板而言,其它家的品質我不確定是否一樣。
註:這個品牌都是大陸製的,沒有其它國製的,更沒有所謂的美國製。


飄移板簡介

     
  飄移板分左右二個板,板子上有標註L的左腳,R的是右腳,若是標注註被護套蓋住了,怎麼辨識呢?

        其實,飄移板是符合人體設計的,所以正常採上去時,大家完全不用力的情況下,輪子是成一直線的,如下圖所示。板子和腳一樣是外八的,所以當你將板子放在地上時,輪子成一直線,且板子成外八時;或是你將板子擺正,輪子成外八,就是正確的左右腳位置。



         飄移板由兩個PU輪子、板面、砂紙、軸承、螺母構成。輪子採用先進的PU材質加工而成,板面採用楓木,鋼,竹木,鎂鋁合金等多種材質,堅固耐用;軸承採用608Z專業滑板軸承,轉速快且壽命長。

結構

目前飄移板主要有二種架構,一個是H式,一種是S式的,如下圖藍色部份所示,主要是輪子和板體連接的力臂結構不同。
  H型是直接左右二側鐵框(註)固定輪子,中間的結構加強二側鐵框的結構,由於二側鐵框有點薄弱,所以中間結構得加寬,使二側的鐵框不易變形,當初第一代的GROM為此也只能用小輪(65mm),無法換用大輪(72mm);後來有改良材質和厚度,使中間結構變小一點,使用H型的飄移板也能使用大輪。整體結構看起來很像英文字母的H。
  這種設計是直覺型,設計和製造較為簡單,據說是Ryan當初為了使大家可以以更便宜價格購得飄移板所設計的經濟款飄移板。
註:這裡所謂的鐵框,只是強調固定輪子結構的材質,不一定是鐵做的。

  S型是較酷炫和堅固的設計,內有一條完整鋼筋貫穿整個力臂(註),且一體成型,如上圖藍色和綠色部份,由這條鋼筋來承受板體和輪子的力量,所以它可以承受很大的力量,我個人很欣賞Ryan這個設計的。
  不過,這種結構需要較難的設計和製造。據說生產不易,常有瑕疵,有些工廠會以所謂B板出售這些瑕疵品。
註:這裡是指FREELINE所製的OG和PRO而言,其它品牌,我不確定是不是也是一條完整的鋼筋? 需要大家自己去考就。


輪子

  大部份的飄移板都是用這個規格72MM82A,表示輪長72mm硬度82A,大家可以在輪子旁邊找到你輪子的規格編號。另外,也有小輪65MM82A,也有閃光輪,不過,閃光輪很容易因中間的磁芯壞掉,就不亮了。
  我很喜歡飄移板的輪子都是所謂的公路輪,可以直接在馬路上溜,個人試過覺得飄移板的輪子對地板的好溜度是柏油路 〉水泥路 〉 大理石地板 〉 磁磚,也就是愈粗愈好溜。

飄移板特色

飄移板主要特色是體積小、重量輕、方便攜帶和承重大,價格合理。

  體積小、重量輕、方便攜帶: 帶蛇板或滑板、滑冰鞋出去時,除非是開車,不然他們的體積實在不小,騎車時,無論是將蛇板背在後面,還是橫直放在前面,都不方便。這個也是我喜歡飄移板的原因之一,它可以直接放在置物箱內,真是太方便了。我都固定放一個在汽車行李箱裡,若是停車停太遠時,就溜著它去目的地。

        承重大:如上面OG時的介紹,它的承重比蛇板大很多多多多,很適合50Kg以上的大人 “使用”。

  價格合理:會接觸飄移板主要也是陪小孩去公園玩蛇板和溜冰時,覺得與其在旁邊浪費時間地等,不如,自己也一起運動的想法,就也去買了成人蛇板玩。才發現,蛇板一般大概也得2000以上,我當初買一個成人蛇板NTD2000元,花式滑冰鞋5000元,但飄移板1900以上,感覺物超所值。我這裡是指品質好的,蛇板和飄移板也有1000以下的,但品質我是有點怕怕的啦,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著想,我還是學品質好一點的。

  我個人較喜歡OG,除了它的耐重大外,另一個原因是它非常堅固,整個航空鋁一體成型,每次練OG時,我不擔心OG會壞掉,而是怕它弄壞地板。出門在外,也可以當做隨身武器,可以擋刀擋槍,若是你擋的到的話啦,哈!

       以上,我只是簡略地發表自己的感想,若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指教或建議。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排球--巴頭 Headshot


  會選擇打排球,主要是覺得它算是挺 “溫和" 的團體運動,這是相對籃球和其它團體運動會有許多肢體接觸和碰撞而言,排球真的溫和許多,但排球唯一較恐怖的,應該就屬於被大砲---巴頭。

  曾參加過一場校際比賽,甲校的大砲重扣到乙校的舉球員臉上,那位可憐的舉球員的眼鏡被打破,無法再繼續比賽;印象更深的是,下一球,乙校的攻擊手也一記重扣,殺到甲校的舉球員的臉上(舉球員真可憐),也打到他無法再繼續比賽。幸好,雙方沒打起來,畢竟這都是合法的攻擊,比較慘的是,甲校只有六個人來參加比賽,後來比賽是五打六。

       被巴的感覺如何? 我也被巴過一次,球打到臉上時,頓時臉上只有一陣麻,有好幾秒頭腦一片空白,這也是被巴的人會有幾秒看起來呆呆的感覺,接下來幾分鐘臉完全沒有任何感覺。

     什麼是巴頭??先來看個搞笑版的。


再來看恐怖版的。

男排

女排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如何從香港機場去深圳--->搭小巴士篇

  深圳可以直飛了,為什麼要從香港進去呢? 先說去深圳由香港入境的好處有:

  1. 班機多,機票較好訂,幾乎可以今天訂,明天走。
  2. 改機票時間容易,國泰航空的話,可以直接去機場候補。或一天前改機票。
  3. 班機較不常誤點。
  4. 機票便宜。

  從香港機場至深圳市區有好幾種方式,如巴士、小巴士、快艇、計程車和地鐵。其中搭計程車和快艇最快,計程車可以直接到深圳的福田口岸入境;快艇則由蛇口口岸入境,可退HKD120元的稅金,有拖運行李的話,降落後要預留90分鐘,這個航空公司會提醒你,來不及就不會幫你拖運,或建議你晚一班去。最慢的應該是搭地鐵,得先進香港市區換地鐵,再由福田口岸或羅浮口岸入境。

   今天主要介紹的是如何坐小巴士進皇崗口岸入境。
  當你一下飛機,往出境方向走,在出境海關大廳正中央的對面,這裡就是去搭快艇的地方,這裡仍禁區,還沒出境。

  這裡是出境大廳的 “E通道” ,事先有登記的話,可以用台胞証自動通關,要注意的是,有二種設備,台胞証只能用和桃園機場一樣的那種,需要可以擺證件的掃瞄器。另一種,是卡式的設備,只能給香港居民用的。若是發現沒有地方擺台胞証,就表示你走錯了,要再找找另一排的設備,你也可以直接問機場服務人員。他們都滿客氣的。

   若你不是常客,就直接排這裡,按一般通關方式,填表,排隊過關。

  過完關拿好行李,走出出境大廳,香港機場共有兩個出口,A和B。和台灣一樣,有東西申報的,走紅色走道;沒有要申報東西的,就走綠色走道。


  這是B出口,一出來就可以看到空中吊著一台老式飛機;這裡也會面點,若你有約人的話,大部份都是約在這裡附近。之後,往中間走,若是走B出口就往左走;若是走A出口就往右走。

      走到下中間,這裡7-11的旁邊有HSBC的ATM,可以提領港幣。


      往7-11的對面的  "二號客運大樓" 走。

  走到底,不到10公尺,左轉。

  左轉後直走到底。

   若是你想坐計程車,可以到底後出門,搭綠色計程車去深圳的福田口岸。


   其它人到底後右轉,就會看到這個招牌。

   走廊走到底後右轉,在榮華月餅旁,有小巴的櫃台。


有好幾家可以選擇,可以坐到哪裡可以參考這裡,小巴資訊,通常去深圳西部的人會坐到深圳灣口岸,可以二個海關都在車上過關(註);去深圳東部的人會坐往皇崗口岸,香港的落馬州關是車上過關,中國的皇崗口岸是下車通關。

註: 香港回歸中國時和英國立約,回歸後的香港和中國50年內仍要有海關,所以從香港至深圳需要過二個海關,一個是香港的落馬州海關,一個中國端的 “口岸"。

  買完票至售賣櫃台對面1或2號門等車。

   你可以在這裡坐的等,車來時服務人員會來叫你上車。


  出來坐車時,大行李交由服務人員,他會幫你拿上後車廂排好,你就可以直接上車,等大家都上好車後,就直接開車離開。
  我習慣坐港資的小巴,他們通常時間到就走,不管人是不是滿六位客人。中資的小巴,就可能會等坐滿才走。華X和中X是中資的。
  另外,最好在香港端買來回票會較便宜,回程票半年有效。


  開約40分鐘就會到落馬州海關,這時待在車上直接通關,通常不會查行李,但是聽說乘客若有中東或印度人的話,被查行李的機會較大。

  之後再開一公里就到了深圳的皇崗口岸,下車,拿自己的行李,自行通關。這裡有自動通關設備,只要事先在口岸登記就可以申請。常來的話,記得去登記,自動通關挺方便的。

  離開出境大廳左轉。
  若是你有訂酒店的車,這裡會有人帶你去坐車,記得貼在身上的貼張別拿下來,不然,服務人員會認不出你。

  左轉後,右轉上天橋。

  上天橋後右轉直走會看到這個招牌,走到招牌底下,右轉可以去坐公車(註);左轉可以坐計程車。
註:若是你有約人來接你的話,可以約在公車道的最後一排會合,雖然是不合法,但只要沒有擋到車,警察不常來抓。




影片



若是有任何錯誤之處,煩請指教,謝謝!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中國教育現狀: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崩潰的孩子

分享在大陸看到的文章,我翻譯成正體中文, 方便不習慣看簡體字的人閱讀,很高興在中國已經有人開始看出了這些問題。

原始文章:中國教育現狀: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崩潰的孩子

  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父親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如果你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那麼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更大的隔離。
  古語說“養不教,父之過”,而這個時代似乎越來越缺乏“父親的教育”。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在卻完全不是這樣,爸爸沒能成為家庭的重要角色,在家庭關係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爸爸。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對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
  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的調查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顯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在孩子成長中並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焦慮的媽媽如影隨形
  “禍不單行”在中國式家庭的體現就是,當孩子擁有一個缺席的父親的同時,老天還會給他一個焦慮的媽媽。
  當丈夫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但現在婚姻的不穩定使母親對於婚姻的依賴、對於丈夫的依賴減弱了,此消彼長,於是母親便把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丈夫繼續被往外推。母親認為安全感要從孩子身上獲得,畢竟這是血緣關係,是牢靠的、最安全的。所以妻子慢慢地把感情和注意力從丈夫身上抽離出來,而放在孩子身上。
但孤軍奮戰的女人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父親的世界。夫妻情感、親子關係、孩子教育的問題也開始接撞而來。
失控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教育的問題,就有多少夫妻矛盾問題。
  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的丈夫,是一個沒法回家的男人。一個沒辦法回家的男人背後,必然有一個很寂寞孤獨的女人。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
  可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如困獸一般壓抑、掙扎、暴虐、偽裝。
成為媽媽“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心裡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因為教育孩子的矛盾會升級成家庭的主要矛盾,從而掩飾了很多問題,讓婚姻能夠維持。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有活力、有彈性、有生命力的婚姻。
  這種現象隱藏的是家庭問題:當問題出現後,夫妻之間沒辦法良性地交流和發展。
  男人以工​​作來逃避問題,女人則是以照顧孩子來掩蓋問題。這些掩蓋會填滿夫妻之間的嫌隙。看上去,男人變成工作狂,媽媽則沉溺於對孩子的愛。兩個人都以理直氣壯的態度拒絕處理夫妻間的嫌隙,更喜歡用孩子說事兒,因為用孩子說事兒,更冠冕堂皇——孩子是更脆弱的,你忽視我可以,但是不能忽視孩子。但其實,每個人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被別人忽視、蔑視。
最大的危機是夫妻作為父母分工合作系統的破裂
  從女性視角很容易簡單認為:男人連基本的責任心都沒有,直接把男人貶為動物層面。因為男人沒有責任,父親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得不到照顧就會出現各種問題。很多母親抱怨:你們這些男人知道不知道我有多麼辛苦?男人也會說:我養家也很辛苦!雙方都抱怨對方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覺得對方不理解自己,於是就更不願意去理解對方,最終陷入惡性循環。
  讓大家更平和地看問題,不是簡單的否定和批判,批判只能帶來反擊,即使對方真的錯了,但是也會出於面子去反抗。
  所以,我們不如理智的思考一下:一個男人為什麼沒辦法執行父親的角色?難道單純地是由於男人工作太忙造成的嗎?
  當然不是。
  1、應試教育的問題或者工業城市化問題
  農業文明中,孩子有很多的生存技能需要從父親那里傳承,比如說木匠是祖輩傳下來的,必須要服從父式教育和管理,這是農業社會的特點。但是到了工業社會、信息社會,孩子不再需要去父親那兒學習,到處都可以獲得知識,父親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應試教育導致在孩子早期、未成年前,父親和孩子的交流無從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學習,母親照顧孩子的起居。還有,就是中國的家庭關係,西方國家夫妻關係是第一關係,所以丈夫和妻子對於孩子之間的距離是等同的。但中國不同,中國第一關係是親子關係,第二關係才是夫妻關係。親子關係中,顯然母親對孩子更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父子關係,又被擠了一下。父親進一步退居二線。
  2、傳統觀念導致男人遠離孩子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當中,本身父親就不是重要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內是中國傳統意義的家庭。家長制也是中國的傳統,家長制就是父和孩子之間的這種關係,不僅僅是血緣、親情關係,還有一種永遠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是父為子綱,即上下級關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親會不自覺的提醒自己“要保持威嚴”,“不能離孩子太近”,這是一條邁不過去的溝壑。
  3、男人害怕擔當父親
  從心理學角度講,男人長大必須要期待一個重要契機,就是要擺脫對母親的依戀,而這種擺脫的階段對於他是痛苦、焦慮的。所以男人在潛意識裡對於孩子的誕生和到來總是“悲喜交加”,男人一旦有了婚姻和孩子,他童年的焦慮和分離的痛苦會呈現出來,他會有些害怕,擔心妻子有了孩子後,他又要面臨分離。
  對於男人影響更大的是情感,因為妻子的情感勢必要轉移到孩子身上去,所以丈夫會有被忽視感,這種被忽視感與他童年和母親分離的痛苦會產生聯繫,等於放大了他的恐懼。因為每個人心裡面都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那些早期受到的創傷和痛苦恐懼,讓他經常在成人的角色與孩子的角色之間轉換。
  男人是矛盾的動物,他既渴望愛,女人給他獨一的專屬;他又害怕,得到了太多的愛,又會受到束縛,沒有了自由。他既想得到子嗣繼承血脈,但是他又害怕孩子出生,他的愛會失去。
系統地看問題,為中國式家庭尋找出路
  中國這幾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處理情感問題,這是中國社會最大的危機。男人把生活的焦慮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慮投射到孩子上,都是無法處理自己的狀態。父親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現問題,但這絕對不僅僅是男人的問題,如果你簡單地認為是男人的問題,那麼只能造成社會中男女之間彼此的仇視、孤立和怨氣,只會導致孩子與父親更大的隔離。
  問題的正解是:女性需要去發展除了家庭之外,作為一個人的生活。女性的天空很大,如果單單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那麼,她是在浪費生命。一個男人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那麼,他無法去面對一個核心的主題,就是如何面對自己的情感,如何面對自己的脆弱,怎麼去挑戰一個女人,而不是像躲避媽媽的小男孩一樣去生活。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該怎麼做,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家庭恢復些樂趣與和諧。

SIM卡的大小

  目前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發展很快,SIM卡的大小也改變成四種,在這裡和各位介紹SIM卡大卡和小卡的區別對比。


  如上圖所示,剛開始1991年時SIM卡是一般標準的大小,所謂的ID-1卡,大小和信用卡或ATM卡一樣大。
      1996年後改成Mini SIM,又稱為2FF(Form factor),從此和信用卡大小就分道揚鑣。
      2003年出現Micro SIM,又稱3FF。
      2012年再出現Nano SIM,又稱4FF,此時SIM的大小不但改變,連厚也變薄,從0.76mm改成0.67mm。

而Embedded-SIM,就是我之前提過的e-SIM。有興趣的話,請參閱其實剉著等的不是電信商,而是我們這些SIM卡廠


File:GSM Micro SIM Card vs. GSM Mini Sim Card - Break Apart.svg

圖片來源:By Justin Ormont    iThe source code of this SVG is valid.            This vector image was created with Inkscape.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or GFDL (http://www.gnu.org/copyleft/fdl.html)], via Wikimedia Commons

而SIM尺寸為何愈變愈小呢? 主要就是希望能讓愈來愈小的手機能有更多的空間來塞更多的東西。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