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SI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SIM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SIM卡的大小

  目前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發展很快,SIM卡的大小也改變成四種,在這裡和各位介紹SIM卡大卡和小卡的區別對比。


  如上圖所示,剛開始1991年時SIM卡是一般標準的大小,所謂的ID-1卡,大小和信用卡或ATM卡一樣大。
      1996年後改成Mini SIM,又稱為2FF(Form factor),從此和信用卡大小就分道揚鑣。
      2003年出現Micro SIM,又稱3FF。
      2012年再出現Nano SIM,又稱4FF,此時SIM的大小不但改變,連厚也變薄,從0.76mm改成0.67mm。

而Embedded-SIM,就是我之前提過的e-SIM。有興趣的話,請參閱其實剉著等的不是電信商,而是我們這些SIM卡廠


File:GSM Micro SIM Card vs. GSM Mini Sim Card - Break Apart.svg

圖片來源:By Justin Ormont    iThe source code of this SVG is valid.            This vector image was created with Inkscape.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or GFDL (http://www.gnu.org/copyleft/fdl.html)], via Wikimedia Commons

而SIM尺寸為何愈變愈小呢? 主要就是希望能讓愈來愈小的手機能有更多的空間來塞更多的東西。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

其實剉著等的不是電信商,而是我們這些SIM卡廠


讀完這篇報導

電信商剉著等!Apple強勢推動eSIM解決方案,換號不換卡

以下紅字是摘錄作者文章,想看全文可以點選上面的連接去看看。

心得是--->若是e-SIM成真,其實剉著等的不是電信商,而是我們這些SIM卡商和卡廠

如作者介紹SIM主要是存儲用戶身份識別數據、簡訊數據和電話號碼的智慧卡,重要目的是"進而依照相應的電信公司資費政策計費等”。

e-SIM主要的好處在於作者所寫的
1. 使用者也不必在裝置上插拔更換SIM卡,就能在不同電信商的網路之間進行切換,可以節省掉繁複的SIM卡更換手續,到國外旅遊或商務時也可以透過軟體設定就可以快速使用當地的電信商服務以達到節省跨國漫遊費用的目的,也可以省去換卡、補卡的開銷費用。
要做到這點技術上應該沒有問題,要設計ki的共享問題,或之後改變ki的機制,但較大的問題會是在金流的清算。也許未來全球的電信商會佛心來著,真的只是為了人類的好處著想,不為自己少賺錢著想,也許真的可以讓消費者節省跨國漫遊費用,這可是一筆不太費力氣好賺的大餅。台灣自開放電信民營後,電信資費好像也沒有降多少??電信商們在賺錢部份,可真合作,也默契十足地一起不降價,來造福台灣百姓。

2. 免去SIM卡卡槽的材料費用,也可以在電路板上空出更多的空間給其他零件使用

SIM卡槽目前4FF部份已經很小了,能省的材料費用應該不多吧。若是說可以空多出一些空間的話,我相信這點倒是真的。

3. 解決的是用戶不能隨心所欲更換手機的問題,那麼再從傳統SIM卡到e-SIM卡,解決的則是用戶被電信公司捆綁的問題,因為e-SIM不僅簡化了用戶入網簽約的流程,還大大降低了用戶更換電信公司的成本。
的確,是降低電信的一點成本,你知道成本是多少嗎? 你補卡電信商收你300元,但SIM的成本....只能說很低很低...低,所以說電信商會在意這個成本嗎? 電信商應該還是仍然喜歡用SIM來綁住消費者,來收費$$$$$。 

e-SIM的確是依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和對使用者方便來設計,也符合APPLE設計產品的理念,不過這個是牽涉到一個產業鏈的生態,困難應該滿大的。除非,真的有天電信商們願意少賺錢,願意多為社會出一份大力才有可能吧!也許,未來真的有這麼一天。

以上是我個人感想,若有任何侵權或不妥處,煩請告知!